罗马尼亚体育部与中国建立实时连线:直播平台促进体育交流
为了促进两国之间的体育交流,罗马尼亚体育部与中国建立了实时连线。通过一个专门的直播平台,罗马尼亚和中国的体育爱好者可以实时观看彼此的比赛、训练和活动。
平台功能
该平台提供以下功能:
- 实时直播体育赛事
- 直播体育训练和活动
- 在线访谈和讨论
- 体育新闻和更新
- 社交媒体整合
合作成果
自平台上线以来,罗马尼亚和中国的体育交流已取得显著成效:
- 增进相互了解:通过观看彼此的比赛,两国体育爱好者加深了对对方国家体育文化的了解。
- 促进合作:平台为两国教练、运动员和体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知识的平台。
- 培养新一代运动员:直播平台激发了年轻运动员的灵感,并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榜样。
- 提升体育水平:两国体育界通过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提高了体育水平。
未来展望
罗马尼亚体育部和中国计划继续发展和完善该平台,使其成为两国体育交流的重要工具。未来计划包括:
- 增加直播内容的种类
- 开发教育和培训模块
- 促进运动员和教练之间的交流计划
- 举办联合体育赛事
结论
罗马尼亚体育部与中国建立的实时连线是两国体育交流的重大里程碑。通过一个专门的直播平台,体育爱好者得以实时见证彼此的比赛和活动,促进理解、合作和体育水平的提升。该平台有望成为两国体育界持续合作和发展的强大工具。
中国药科大学在哪里
南京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药学高等学府,其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始建于1936年。 经过近70年的励精图治和锐意进取,中国药科大学已发展成为以理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并重,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育的药科大学。 学校由玄武门校区、燕子矶校区和镇江校区三部分组成。 玄武门校区坐落在风景如画的玄武湖畔,校园内花木扶疏,绿草如茵;燕子矶校区位于北临万里长江的燕子矶脚下,校园内依山建房,错落有致,药草满园,风景秀丽,颇具园林建筑风格;镇江校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东部文化教育区。 学校下设药学院、中药学院、生物制药学院、国际医药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基础部、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外语系等10个院、部、系及6个研究所、7个研究中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积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满足人们对医药保健日益增长的要求,在传统药学专业的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兴专业,现有14个本科专业(药学、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方向〉、工商管理〈医药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4个专科(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制剂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方向〉),其中专科(高职)专业中的药物制剂专业已被教育部列入“部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21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6个专业的药学学科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校是教育部指定接受药学学科外国来华留学生、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唯一基地,也是教育部批准可以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 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藏书70多万册,馆藏中外文期刊5000余种。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人,其中研究生1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66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生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学,并建有国家酶工程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国家科技部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新中新药筛选中心。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建立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药学专业点”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与南京大学合办的生物技术(生化药学强化班)已经连续10年招生,培养出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国家对基地班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精心组织教学,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分流的培养方式,60%左右品学兼优者将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 中国药科大学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药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药行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制药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基础和内涵建设,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学风。 培养的学生由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好,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学校每年都精心策划和组织大型招聘会,有数百家医药单位到学校进行人才招聘,当场签约率60%以上,其余毕业生大多达成就业意向。 2002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9.89%,专科、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名列江苏省高校就业率的榜首,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专任教师530人,有专兼职从事科研和开发的人员8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约占40%。 学校现有70余人分别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卫生部医药科学委员会药学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际和国内学术团体的领导、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性、国际性期刊杂志的正副主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至2003年,学校共有56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在完成各层次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和攻关项目近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科研项目以及国家、省、市下达的科研任务300多项,不少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学校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有55项,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国钧教授主持的“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五”以来已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70多本,一类新药证书10余本,专利70多项,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中国药科大学正在寻求教育、科技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目前已与国内许多大型医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学校依靠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先后兴办了高科技企业11个,成立了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实业(集团)总公司。 学校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多方位与企业进行合作,有重点地开展高新技术开发。 近年来,由科技开发转化生产的科技项目多达100余项,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医药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中国药科大学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所学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还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加拿大、香港、澳门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学术上的联系。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目前正积极探索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上能够成为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多科性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具体地址在哪里
南京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药学高等学府,其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始建于1936年。 经过近70年的励精图治和锐意进取,中国药科大学已发展成为以理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并重,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育的药科大学。 学校由玄武门校区、燕子矶校区和镇江校区三部分组成。 玄武门校区坐落在风景如画的玄武湖畔,校园内花木扶疏,绿草如茵;燕子矶校区位于北临万里长江的燕子矶脚下,校园内依山建房,错落有致,药草满园,风景秀丽,颇具园林建筑风格;镇江校区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东部文化教育区。 学校下设药学院、中药学院、生物制药学院、国际医药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基础部、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外语系等10个院、部、系及6个研究所、7个研究中心。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积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满足人们对医药保健日益增长的要求,在传统药学专业的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兴专业,现有14个本科专业(药学、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方向〉、工商管理〈医药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4个专科(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制剂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方向〉),其中专科(高职)专业中的药物制剂专业已被教育部列入“部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21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6个专业的药学学科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校是教育部指定接受药学学科外国来华留学生、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唯一基地,也是教育部批准可以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 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藏书70多万册,馆藏中外文期刊5000余种。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人,其中研究生1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66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生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学,并建有国家酶工程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国家科技部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新中新药筛选中心。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建立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药学专业点”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与南京大学合办的生物技术(生化药学强化班)已经连续10年招生,培养出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国家对基地班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精心组织教学,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滚动分流的培养方式,60%左右品学兼优者将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 中国药科大学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药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药行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制药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重基础和内涵建设,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学风。 培养的学生由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好,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学校每年都精心策划和组织大型招聘会,有数百家医药单位到学校进行人才招聘,当场签约率60%以上,其余毕业生大多达成就业意向。 2002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9.89%,专科、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名列江苏省高校就业率的榜首,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专任教师530人,有专兼职从事科研和开发的人员8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约占40%。 学校现有70余人分别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卫生部医药科学委员会药学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际和国内学术团体的领导、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性、国际性期刊杂志的正副主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至2003年,学校共有56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在完成各层次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和攻关项目近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科研项目以及国家、省、市下达的科研任务300多项,不少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学校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有55项,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国钧教授主持的“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五”以来已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70多本,一类新药证书10余本,专利70多项,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中国药科大学正在寻求教育、科技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目前已与国内许多大型医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 学校依靠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先后兴办了高科技企业11个,成立了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实业(集团)总公司。 学校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多方位与企业进行合作,有重点地开展高新技术开发。 近年来,由科技开发转化生产的科技项目多达100余项,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医药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中国药科大学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所学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还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加拿大、香港、澳门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学术上的联系。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目前正积极探索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上能够成为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多科性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邮编是多少陕西中医药大学的邮编为,该校地址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是一所陕西惟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北校区坐落于古都咸阳,南校区位于沣河之畔的西咸新区,总占地面积.3平方米。 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5万名,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2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91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04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16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7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2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人才13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人才培养 六十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8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现开设24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人,留学生118人。 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 近五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 四、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已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优势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 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与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 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五、医疗服务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 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示范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 医院针对不同个体的优质服务和健康指导,建立起独具中医特色的“诊”“案”“调”“管”“养”齐备、产业链条完整的健康服务平台。 拥有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等为代表的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平台38个。 是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基地、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工程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陕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 医院注重文化建设,富含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庭院环境收到了很高的社会赞誉,荣获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第二附属医院是西北地区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项目21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类别)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2个,陕西省中医药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2个,咸阳市重点专科4个。 2017年获批为“陕西省危重孕妇救治与转诊中心”,被誉为本地区“母婴健康的保护神”。 六、科技产业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子洲、佳县、柞水、镇巴、洛南等二十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学校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对全省60个县中药资源进行了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七、对外交流 学校是中国最早有条件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现有来自15个国家在校留学生127人。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学校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 八、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文化铸校”战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学习邵小莉英烈风范,发挥大师楷模作用,积极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一是发挥红色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培育和践行,促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公寓、进学生头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国青年报》曾深度报道学校践行成绩。 二是发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优势,加强传统医德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关工作受到全国行业院校和省内兄弟院校一致好评。 三是发挥以“精诚仁朴”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作用,积极探索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了一代代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服务社会的中医药大学生。 《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成绩。 四是发挥网络育人作用,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新媒体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二。 五是发挥“文艺百花奖”汇演、大学生辩论赛、田径运动会等传统文体活动,以及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活动优势,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烘托莘莘学子的青春热情,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成长舞台。 学校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获评中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学校2012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2016年荣获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单位”,近三年连续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陕西中医药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陕西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电话 陕西中医药大学招生办电话 陕西中医药大学有几个校区 陕西中医药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陕西中医药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陕西中医药大学有什么专业 附招生专业目录 陕西中医药大学是几本 是一本还是二本